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学园地 -> 法官札记

【学思践悟】湖滨区法院干警南京大学学习心得选编(二)

发布时间:2023-08-18 11:44:55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升干警综合素质,激励干警争先创优,近日,湖滨区法院组织一线干警,赴南京大学学习培训。干警们认真听课,学史立志,感触颇多,收获满满。现选登部分干警学习心得体会,以供交流学习。

    窦晓辉:努力把是非判清规则判明人心判暖,实现情理法的融会贯通

    南京大学这一次集中学习,我在爱国情怀、政治素养、业务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提升,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学习体会:

    一、学记校训,开阔思路。南京大学校训为“诚朴雄伟,励学敦行”。这八个字不仅言简意赅、琅琅上口、易于传记,而且端庄大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将“诚朴雄伟”与“励学敦行”两句合在一起,涵盖了教育思想、科学精神、品格修养等各方面,既反映了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与特色,又体现出学校办学的理想追求和实现途径。我被南京大学校训深深吸引,并已铭记在心,将以此校训为激励和警醒,牢固树立“案案都要精品”的思想认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铭记历史、砥砺奋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国防教育基地。看完一张张照片、一件件藏品、一段段影像,更加深入了解南京大屠杀这段悲惨的历史后,我的心情无比沉重,缅怀遇难同胞的同时,深切感受到历史之痛、民族之殇。纪念馆历史深刻昭示:没有一个强盛的国家,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人民就没有幸福安宁可言。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警钟长鸣,我更加深刻感悟到和平之可贵,理解了“有国才有家”这沉甸甸的五个字,心中无比感谢我们的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看到今天幸福的中国人民,激励着自己要忠实履行法官职责,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人民服务。

    三、提高本领、务实重干。这次集中学习,课程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括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法治思想,还有审判实务。在这次学习中,我对新时代新发展的前景目标,有了更加宏阔的认识。在今后的案件审理中,自觉树立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司法意识,在裁判依据上要尊重社会公众的朴素情感和基本道德诉求,努力把是非判清、规则判明、人心判暖,实现情理法的融会贯通,为法院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曹咏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这一次,我有幸走进南京大学参加单位组织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综合能力提升培训。南京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院党组提供这次难得的培训机会,使我受益匪浅。培训期间,我重新融入校园生活,感受着学生们的蓬勃朝气和浓厚的学习氛围;走在街头的梧桐树下,感受着这座城市既是一座具有历史厚重感的金陵古城,又是一座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南京新城。一周以来,我认真聆听了8位教授的精心讲授,感受着南京大学人的新思想、新观念,这次培训拓宽了思想,增长了见识,更是转变观念的一次新体验,我感想颇多,收获满满。

    一是更新了观念。这次培训活动,学习形式多样,既有课堂授课,又有拓展训练、参观纪念展馆等活动;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法律专业知识,又有党史、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分析、乡村振兴、国学知识等,授课老师均为江苏省委党校、南京市委党校以及南京大学法学院的教授,他们教学态度严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融会贯通、深入浅出的讲解,他们引人深思、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陶冶着我们的胸怀,一些独特新颖的观点,也给我们以启迪。

    二是拓宽了思路。教授们的讲课,使我的思想受到很大的冲击,促使自己去反思以前的思想方法和观念。我们要打破思维定式,改变观念,把本职工作作为事业,怀着激情和崇高的责任感去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力求做到有新思路、新变化、新效果。 

    三是增强爱党爱国情怀。通过对百年党史的学习,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我深为震撼,每一名中国人都要永远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法院工作人员,要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了解认清国内外的大环境和形势,理性分析、理性思考,敢于斗争,忠于职守,争做优秀干警。

    四是终身学习的理念更加牢固。通过培训,感受到自己的理论知识还较肤浅,与各项工作要求还有差距,今后一定要勤于学习,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此次培训,我边学习,边思考,学到了新思维、新理念,对自己今后的工作、人生有新的认识和启迪,我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坚守做人、做事的底线,热爱自己的工作,为人民法院的事业增光添彩。

责任编辑:jgdw    

文章出处:湖滨天平    


关闭窗口

您是第 11133050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