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事案件发生率及分布情况
2023年1至11月,湖滨区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7245件,其中民事案件6670件,占比92.06%;审结各类案件6689件,其中民事案件6178件,占比92.36%。
在新收的案件中,主要分布情况如下:
在新收的民事案件中,案由占比较高的如下:
二、民事案件分布的特点
(一)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数占比最大。从2023年1月1日至11月底受理案件情况看,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高达776件,占民事案件的12.01%。受民间融资需求的影响,借贷关系更为频繁,借贷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基于信任产生的民间借贷关系,最后又出于无力偿还导致诉讼。民间借贷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借款人的投资行为受经济环境影响较大、资金链断裂风险不断上升导致的借款人偿还能力丧失,另外出借人对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审查不严,未要求提供人或物的担保,借款人还款无法保证,借款文书不规范,通过其他人转借等原因也导致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数量居高不下。
(二)离婚纠纷案件数持续高位运行。从2023年1月1日至11月底受理案件情况看,离婚纠纷案件649件,占民事案件的10.04%。一是夫妻双方婚前相识时间较短,了解不够深入,便草率结婚,婚后也难以建立起稳固的夫妻感情。二是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变得更高,夫妻之间的忍耐力也在大幅降低,导致夫妻矛盾重重。三是女性的独立工作,使得经济能力更为独立,婚姻家庭观念也随之弱化。上述原因均会提高夫妻双方离婚的风险和可能性,进而导致离婚率的提高。
(三)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增幅较大。主要矛盾焦点是物业费缴纳问题以及物业管理企业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体现在:一是小区业主委员会的作用发挥有限,在和物业服务公司签订物业服务合同时没有更多的选择权,甚至有的小区没有业主委员会,在发挥作用上流于形式,导致业主不能行使自己的权利。二是物业服务在环境卫生、安全保障、设备维护等方面的服务确有瑕疵,遇到这些情况,业主大多选择通过拒交物业费来表达不满,最终成为纠纷发生的导火线。三是物业服务标准不明确,因业主和物业公司对于服务标准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且现行的法律法规对物业服务标准的规定比较原则化,导致双方矛盾冲突频发。
(四)买卖合同新收案件数持续上升。截止今年11月底,买卖合同类案件收案397件。从争议焦点来看,多为复合型诉求。从买方的角度来看,其主要诉求集中在因质量问题要求返还货款、赔偿损失,同时并要求解除合同、返还定金、十倍赔偿、赔偿双倍定金、支付违约金等多种诉求,形成复合型诉求。卖方的主要诉求为支付货款、支付逾期付款违约金等,其根本诉求是请求买方支付货款。该案由的持续上升,一方面是因为当今社会公民法治意识的提升和维权渠道的便捷,更多地寻求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另一方面因为近三年的疫情冲击,导致经济主体收入下降,买方资金紧张导致履行能力下降。
三、加强综治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营造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传播法治声音、弘扬法治精神为目标,将法治宣传“触角”延伸到基层社会治理“末梢”。扩展宣传方式,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对相关法律法规、典型案例进行宣传,同时对诉讼过程中注意事项等进行广泛宣传,构建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秩序。
(二)加强多元化解纠纷解决机制工作力度。诉讼前,法院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社区的对接,联合上述部门开展诉前调解,节省司法资源,减少当事人诉累。诉讼过程中,要着重加强法律关系单一纠纷的调解工作,要以缓解双方的矛盾纠纷为目的,注重对双方进行思想疏导,纠正双方的认识误区,最终实现案结事了。
(三)加大公开告知力度。一是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审判流程进行网上公开,提高司法的公开透明度。二是针对诉讼当事人不熟悉的诉讼流程,立案和业务部门根据案件性质分别制定相应的诉讼指引,普及诉讼常识。三是做好接谈释法,明法析理。由审判长、庭长、主管院领导逐级对败诉当事人进行释法明理,减少当事人对立情绪,努力让当事人打一个明白的官司。
(四)完善失信惩戒公示力度。构建联合信用惩戒系统,有效震慑失信被执行人。加强与社会征信体系对接,与国家发改委等单位开展联合惩戒,对失信被执行人担任特定职务以及出行、购房、投资招标等进行限制,让失信被执行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